李成连当年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李成连供图。
40年前的1977年,是高校招生考试中断十年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这一年高考,改变了许许多多人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1977年10月21日,广播里播出《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登的《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令人兴奋的消息:凡是符合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年龄在20岁左右的,不超过25周岁,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都可以报考。
一时间,大家奔走相告,上大学不再是推荐工农兵学员了,大家都有资格去考了!
艰苦中以高尔基《我的大学》自励
我那时所在的“单位”,就是临桂县(现为临桂区)搬运社,有着300多人的大集体企业。我是1977年2月从农村招工上来的,填表说是到县五金厂做车工,而后办完手续报到才说分配到搬运社,和我一起招进来的青年有三四十人。
1974年7月刚满16岁的我,走出了临桂两江中学的大门,高中毕业回乡当农民。我父亲在几年前已从部队复员回乡,全家从广州回到了农村,因而只能算回乡知青。因为童年在军营长大就一直想当兵,接连两年报名参军都被卡住不给报。我在生产队头一年就学会了男劳力的耙田犁田、烧石灰、挑公粮等重活。第二年被抽去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去修水利和修铁路。因此到搬运社分配到汽车装卸班当搬运工,很快就适应。我一个老表从农村来看我,了解我干的活后说:“老表,你这活比我们农民还苦还累!”
装卸煤一身黑、装卸碳酸钙一身白、装卸水泥一身灰,装卸红粉一身红,甚至有工友装卸钢板时压折了手,装卸片石时被石头砸断了脚。这些对我来说都不算什么,那时的我心里一直想当作家,把高尔基的《我的大学》三本连环画和小说《母亲》放在枕边,把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常翻来翻去。我也要学习高尔基把在社会底层的生活当作上“社会大学”成为作家的历练。我的一个高中高年级学长周兄,他因为在《广西日报》副刊发表了一篇整版的小说《心红手巧》,而被招干到县文化馆搞文学创作。他的成功成为了我学习的榜样。
于是在辛勤的工余时间,我也和工友中的文学爱好者秦兄等经常讨论,开始学写小说、散文寄给坐落在桂林象鼻山附近的县文化馆,给县广播站和县城广播站写广播稿。当时的县文化馆邓馆长是个抗战时期奔赴过延安的老革命,我们都尊称他为“邓老”,他特别关心和培养我们这些业余作者。这一年我被县文馆3次通知去参加县里和桂林地区的文艺创作会议和改稿会,我写的两篇小说得以在《临桂文艺》刊发。因为我们搬运社是计件工资,不干活就没有钱,有一次县文化馆叫我去改稿半个多月,邓老知道我是计件工资的情况后,专门打报告把我和农民作者一起算,每天给1.5元的误工补助。当时我就想,像这样自己在房间里写写文字,不用做重体力活,还有误工补助,这样的生活让我过一辈子我也愿意啊!
这幸福的机会突然就来了!高考改革,所有人都可以去参加高考成为大学生,大学毕业就可以成为包分配的国家干部!
十年考一届 报考点像赶圩那样热闹
一时间几乎所有十几岁到三十出头的人都纷纷找资料报考备考。我去临桂的报名点报名,报考的人盛况空前,像赶圩那样热闹。十年考一届,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0月21日公布的消息,12月中旬就要考试!我急忙找回我高中的课本复习。我一个姓李的工友让他应届高中生的女儿帮我在县中订了一套复习资料;我在桂林地区机关工作的叔叔,帮我手抄复写了一大堆复习资料。
我们搬运社一下就有五六十名青年报名参加考试。县中学开办了临时补习班,有课我就去听,没课我就坚持上班,一是让脑子休息,二是也要养活自己,没轮到我装卸的工余时间就抓紧看书。晚上因为是和工友同住,为了清净和清醒,我就去附近柳铁水泥厂宿舍楼下的走廊冒着呼啸的北风看书背书。
还得感谢读高中时有一段时间的“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两江中学的领导和老师狠抓了一下教学质量,加上原来在两江中学教我们的各科老师都是下放来的优秀老师,让我在高中学到点知识。至今我对这些教过我的老师仍心存敬仰:祁崇驹、杨敬元、王玉琼、梁奕文、黄建平、刘智叟、苏卫东、陈发忠、李玉珍……
12月15日到17日,是我们走进高考考场的紧张时刻,时间都是两个小时:上午8点~10点,下午15点~17点。12月15日:上午语文,下午政治;12月16日:上午数学,下午理化/史地;17日上午外语/体育。高考的作文题是《难忘的日子》和《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题选一题。考数学时,最后一道题是拱桥用抛物线计算公式,这题补习老师讲过我也懂,但我由于粗心用错朝上的抛物线公式没算对,等醒悟过来列出用朝下的抛物线公式要计算时,交卷铃响了。这道题22分啊!也许就是这题目没解出让我没读上好大学!粗心大意,贻误终生!
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中拼出个大专生
16日考完仅仅过去13天,在12月29日我就和另一位姓莫的工友得到县招生办发的体检通知。我们搬运社五六十名考生,就我们两人。后来我被录取到桂林师范中文大专班,他没有被录取,半年后,他成了我同校同专业的78级师弟。拿到通知书我一点也高兴不起来。思来想去,总比现在当搬运工强,于是决定去读。这个春节我没回家过,我要多干活攒钱读书了。
过完春节的1978年2月22日和23日是开学报到时间。23日王、龙两位工友送我去学校。桂师中文专业77级大专班开始只有一个班,3月份后又扩招了一个班,扩招班进来后全部打乱重新分成甲乙两个班,同学中当时最大年龄的是老三届超过30岁,最小年级的是应届高中生只有15岁。读师范专业的好处是发给大学生每人每月17.5元饭菜票,不用交任何学费书费杂费,另外根据家庭情况评甲、乙、丙三等助学金,我获得乙等3元。
我们春季入学,也春季毕业。三年后的1981年春,我们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桂师三年,给了我一个大专文凭,给了我一份教师的工作,还给了我一个编制内干部的身份。后来的资料显示:1977年高考有570万考生大军,而被录取的只有27.3万人,录取比例29:1,是竞争最激烈的一年。
牢记高考做错的题 工作学习不敢懈怠
我被分配到桂林地区兴安师范学校任教。按规定,教师范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否则在师范很难站住脚跟。我得抓紧再提高。
幸运的是,我得到学校领导的培养,送我去华南师大教育系脱产进修一年半,回来后教师范的心理学课。再后来又得到学校领导和地区教育局的允许,我得以参加成人高考脱产去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读专升本两年。两次带薪学习,让我知识和见识都得到飞跃性的提高。而到我1997年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广西大学联办的新闻研究生班,距离1977年的高考又过去了20年。
正是一步慢,步步慢。由于起点低、底子差、起步晚,不得不鞭策自己,得不断孜孜努力,笨鸟先飞勤飞,才能立足于专业社会,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才能对得起国家花钱培养这么多年。而那道本来会做却做错的22分抛物线数学题,40年来一直成为我内心的一根鞭子,每每想起都会鞭策我学习和工作要认真不敢懈怠,否则犯错“大意失荆州”不可弥补。
从县搬运社到广西日报社,从工人到高级编辑,从1.5元的误工补助到有固定的工资,这一切的改变转折点都因为40年前的那场高考。不忘初心,不忘当年,感恩高考,感恩母校,感恩所有帮助过我激励过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