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调研就是要把党的部署与各地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倾听社情民意、破解问题矛盾。半月谈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地方调查研究走了样:有的调查研究“嫌贫爱富、舍远求近”,有的调查研究虚头巴脑拿不出实招硬招。为迎接上级调研,基层一把手成了“陪调”必需品,“迎调”成了基层新负担。(8月13日 半月谈)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只有深入基层调研,才能够把基层情况摸清楚,实实在在地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来去匆匆、最后空空”,那么这样的调研只会白白加重了基层负担,寒了民心,又堵了民意。
调研要“深”才能出真知。只有深入实际,获取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管理者才能根据了解到的实际情况而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些走马观花、挑肥拣瘦、“嫌贫爱富、舍近求远”式的调研,不过是一种形式主义的“表演”。深入农村、社区,走到群众中间,融到群众心间,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不定时间、不打招呼,目的明确、轻车简从,既可以减少对基层的打扰,又可以避免喜欢做表面文章的单位和干部“涂脂抹粉”,掌握最真实的情况,切切实实解决问题。
调研重在一个“真”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才缩短了心与心的距离;住在农家的炕头上,收获的才不只是建议。我脚下沾有多少泥土,我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为什么调研?为了谁调研?调研不是为了摆“官架子”,不是为了写出“几张纸”的材料,而应该坚守“为民服务”的初心。只有以真情面对群众,真心服务群众,才能听到真实的民意,做到真真切切了解民情、认认真真解决问题。
基层调研要在“实”字上下功夫。调研不是为了完成一篇漂亮的纸上文章,重要的是摸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那些为了调研而张挂的横幅、铺设的红地毯,制作的精美宣传页和图册,劳民又伤财,兴师又动众,调研完了又将问题推给基层去解决的“断头式”调研,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增加负担。为调而调、研而不调、只调不研、研而不实,浮于表面的调研文章不要也罢。要调研就要直奔问题、解决问题,真抓实干,才能充分发挥基层调研的作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基层调研也是检验党员干部作风的一扇窗口,要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用实招办实事。(胡辉)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