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摘牌”岂能一摘了之
今年,文化和旅游部开展了A级旅游景区整改提质行动,全国复核A级旅游景区5000多家,共有1186家景区受到处理,其中405家被取消等级,可以说是整治力度最大的一次。那么,这些受到处理的旅游景区现状如何呢?记者现场调查发现,被摘牌的景区,有的正在停业整改,也有的景区比较懈怠,导游管理混乱、管理松散、违规经营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12月1日 新华社)
优化旅游环境要下硬茬、动真格,国家对A级景区实施动态管理、能进能出,此举打破了部分景区管理者“一劳永逸”的惰性思想和侥幸心理。然则,如若只是“摘牌”,尽管看上去处罚十分严厉,由于没有后续的跟进措施,景区感受不到“摘牌”带来的压力,要想从根本上让涉事景区“痛改前非”也并不现实。由是观之,整顿景区“摘牌”是必要的,但须同时配套“罪罚相当”的惩戒措施,如下达尽可能量化的整改周期、复审的标准和方案,而且,基于政策的可操作性及有效性,宜对景区管理者责任到人,对于不能按要求完成整改任务的,不但景区的营业活动要受到限制,那些无动于衷“死猪不怕开水烫”的主要管理者也要被“诛连”,直至取消任职。
实践已经反复证明,只有让犯错者付出的代价足够大,危及其切身利益,让其感受到切肤之痛,他们才会有所触动,有所收敛。整顿旅游大环境,“摘牌”虽是猛药,但若不能持续用力,保持高压态势,对降级景区来说,政策的力量就会沦为形式主义,就只能是隔靴搔痒般地仅伤其面子,部分景区“挂羊头卖狗肉”或消极应付的现象就不会终结,望相关方面反思。(陈科峰)
编辑:覃心 作者:陈科峰 来源:广西新闻网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