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观点争锋 > 正文 |
探索“非全”研究生享受人才补贴的前置条件 |
2022年05月25日 17:13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陈艳华 |
近日,因不认可石家庄市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安家补贴政策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的做法,南京理工大学2022届非全日制研究生刘浩哲对石家庄市人民政府提起了行政诉讼。5月23日,该案已获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5月25日 中国青年报 官方微信) 当地法院受理此案,首先不能按习惯认识就说学生方面有理,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无理。因为一次性就业安家补贴政策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排除在外的做法,早就存在争论,属于一种各自有理的状态。所以说,此次法院方面立案既体现出尊重当事各方的合法权益,也不乏是从法律角度对“老大难”问题进行新的一次梳理。而不管结果如何,其中有利于推动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更值得注意。 这位研究生所针对的一次性就业安家补贴政策,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才补贴。以石家庄市为例,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当地补贴标准为,学士学位毕业生一次性补贴1万元,硕士学位研究生一次性补贴3万元。人才补贴以金钱为主,并不意味着相关人才争取补贴就是奔着钱而去。因为对于一些人才而言,有了相关人才补贴可以更好地开展学术研讨、交流等等,类似这些附着在补贴上的无形价值,社会各界还是要有所认识与理解。 对于此次发起行政诉讼的学生,以及对于更多想要享受人才补贴的“非全”研究生,对他们一定要避免误读、误解、误伤。而这,同样也适用于可能要出庭应诉的政府有关职能部门。 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也不该被误读、误解、误伤。因为国家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人才补贴问题并没有明确要求,所以“裁量权”更多还在于地方。而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例如,人才补贴属于财政支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要是对于数量庞大的“非全”研究生群体开了口子,那么这笔“经济账”地方能否承受,确实慎之又慎。又如,如果“非全”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在人才待遇上拉平,那么这会反向影响到研究生报考、招生、教育的相关工作,对高等教育的持续性、高质量等产生削弱效应。也正是“非全”研究生享受人才补贴在整个社会横纵面上有着明显牵扯作用,所以各地对此非常慎重。对于地方而言,这并非主观上的就业歧视,更不是对“非全”研究生不亲不爱。要知道,对于人才补贴的一大原则,就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地方和“非全”研究生在人才补贴问题上各说各有理,也不意味着问题不能解决。而这,就要回归到对于人才补贴的初始本意上。人才补贴,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发人才做出实绩。补贴发放与否,要结合实绩这一个主要标准。由此,应该考虑探索“非全”研究生享受人才补贴的前置条件。 什么叫前置条件?笔者认为,那就是人才补贴的认定条件要放宽、发放时间可延后。具体而言,发放人才补贴不以“死”的学历学位作为标准,而以干事创业的“活”实绩作为参照;只要“非全”研究生在一个地方干出实绩,那么一样可以给予他们人才补贴,不能从一开始就叫断这个可能性。与此同时,调整人才补贴“一次行发放”的做法,这样的做法客观上会对全日制研究生形成“大锅饭”“好坏一个样”,对“非全”研究生则形成“高门槛”,应该考虑把“一次行发放”改为顺延性的竞争性补贴、渐进式补贴等等。由此通过竞争、浮动、灵活的方式,让“非全”研究生参与分蛋糕,进而提高整个研究生人才队伍的竞争性。 “非全”研究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重要的专业人才队伍,为他们干事创业、发光发热创造条件是必需的。他们在享受人才补贴上碰到问题,那就各方努力为实现共赢多一些凝聚共识、创造条件、探索办法。如果动辄对簿公堂,那么肯定是弊大于利,显然也不是社会大众所能理解和接受的。(艾桂)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