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化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安部办公厅、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近日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11月25日人民日报)
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特别是大数据和算法的应用,为人们生活、工作带来种种便利。但面对“信息茧房”,面对大数据杀熟,面对不良算法带来的各种伤害,部署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保护网民合法权益,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算法推荐本应是获取效率、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有力工具。但网络中一些不良现象却恶化了网络生态环境。从用户只能接触到同质化内容的“信息茧房”,导致形成信息鸿沟、认知偏见;到大数据“杀熟”严重损害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导致利益受损。再到水军刷榜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影响网络舆论正常生态。此类现象,不仅影响用户的良好体验,也破坏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侵蚀网络生态健康活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信任危机。对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消弭网络平台与用户之间“信息差”,回应社会公众关切,更好的守护网络清朗空间。
大数据对用户画像是一把双刃剑。用之得当,可以实现精准营销,成为改善经营的利器;反之则会成为价格欺诈的帮凶。算法不是算计,更不是侵害网民利益的“玄机”。纠正算法滥用乱象,各类平台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在提供算法服务时,健全基础模型、应用结果等方面的审核检查机制,不能侵害用户合法权益,不得合成虚假不实内容,不能利用算法屏蔽干预信息呈现,影响网络舆论或者规避监管。同时,通过一系列严格监管,倒逼违规者改正,更好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彰显法治文明的价值。
算法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算法不良“玄机”损害的也是消费者权益。在治理监管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提升对算法的理解和审查能力,及时发现并处理违规行为。作为用户自身,也应增强防范和维权意识,更新传统消费观念,遇到被算法刻意引导、推荐内容存在严重偏差、大数据“杀熟”等算法相关问题时,及时果断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同时,通过加强学习,拓宽视野,通过多平台比较、分析,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平台,降低被算法束缚、误导的风险,守好反算法算计第一关,避免“苦算法久矣”的烦恼再度发生。
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算法应用绝不能离开规则。期待专项治理行动遏制算法乱象蔓延态势,推动平台算法更加公正、透明,走向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道路,成为推动网络文明进步、重塑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助力器,让民众在网络世界有更强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