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民生观察 > 正文

“羽绒服里没羽绒”诚信至冰点,冷身又寒心

2024年11月27日 20:00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严兴才 编辑:孔悦然 邓色迎

寒冬已至,羽绒服、羽绒被等羽绒制品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但一部分“假羽绒制品”却在线上、线下市场肆意泛滥。(11月24日 北京晚报)

当寒冷的冬季来临,人们满心期待地选购羽绒服、羽绒被等保暖用品,渴望在冰天雪地中拥抱一份温暖与舒适。然而,央视曝光的“羽绒骗局”却如一股凛冽的寒风,无情地穿透了消费者的信任防线,让市场的诚信温度骤降至冰点,不仅使消费者在身体上遭受寒冷的侵袭,更在心灵深处留下了失望与寒意。

这些不良商家的造假手段可谓五花八门、层出不穷。直播间里,主播们巧舌如簧,将以“丝”充“绒”的羽绒被吹嘘得天花乱坠,各种看似齐全的检测报告实则是廉价购得的造假道具,样品与实际发货的商品截然不同,仅一格羽绒的“障眼法”更是尽显欺骗之能事。南通的生产厂商将“飞丝”冒充“羽绒”,把这种公然违背国家标准的行为当作“公开的秘密”,为了降低成本,不惜牺牲产品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九江的羽绒服装企业更是变本加厉,儿童羽绒服含绒量极低,使用“吊包绒”“手感绒”等劣质填充物,甚至采用“分仓”发货的手段躲避监管,在利益的驱使下肆意妄为,全然不顾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

在这一场羽绒造假的闹剧里,消费者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他们怀揣着对商家的信任,本以为购买到的是能够抵御寒冬的优质产品,却未曾料到陷入了商家精心设计的陷阱。那些价格低廉却号称高品质的羽绒制品,看似为消费者提供了实惠,实则是以牺牲保暖性能和产品质量为代价。消费者穿上这样的“假羽绒”,在寒冷的冬日里瑟瑟发抖,身体的寒冷尚可用衣物加身来缓解,可心灵上因被欺骗而产生的凉意却难以消散。尤其是当涉及儿童羽绒服时,这种伤害更加令人痛心疾首,孩子们娇嫩的身体可能因劣质填充物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暖,他们的健康成长面临着潜在的威胁。

面对如此猖獗的羽绒造假现象,监管部门必须挺身而出,肩负起维护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任。要加强对生产环节的严格把控,深入生产厂商进行不定期的突击检查,从原材料的采购源头到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逐一进行细致的审查,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国家标准和质量要求。对于销售环节,无论是线上的直播间还是线下的实体店,都要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宣传、以次充好的违法行为,规范市场交易行为,让消费者能够在一个公平、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中进行购物。同时,要对那些出售虚假标识、质检报告的辅料店进行彻底整治,斩断造假产业链的根源,杜绝造假行为的滋生和蔓延。只有通过全方位、全链条的严格监管,才能让诚信的阳光重新照耀羽绒市场,温暖消费者的身心。

在这场与羽绒造假的较量中,消费者自身也要提高防范意识。在购买羽绒制品时,不能仅仅被价格和华丽的宣传所迷惑,要学会仔细甄别产品的真伪。查看产品的细节,如羽绒的色泽、蓬松度、气味等,要求商家提供真实可靠的质检报告,并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选择正规的、信誉良好的商家和品牌进行购买,避免因贪图一时的便宜而遭受更大的损失。

羽绒市场的诚信危机敲响了警钟,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绝不能忽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只有当消费者提高防范意识,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羽绒市场重拾诚信,让温暖与信任重新回归消费者的心中,使我们在寒冷的冬日里不再感到身心俱寒。(严兴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