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民生观察 > 正文 |
弘扬京剧国粹需要更多青年力量 |
2024年11月27日 20:00 来源:广西新闻网 编辑:孔悦然 邓色迎 |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入剧场,听“西皮流水”,赏“唱念做打”。他们为何钟爱京剧?年轻人直呼:“没别的,京剧太美!”这个“美”字,道尽一种艺术的外在魅力和内在精神。人们对“美”字感受如此深刻,并非偶然。近两年,在课堂中、在剧院里、在屏幕上,京剧的美不断被挖掘、展示、传播,触动着年轻人的心。(11月26日《光明日报》) 京剧,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时代的浪潮中,京剧的传承与发展备受关注,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涌入这一领域,为京剧的弘扬带来了新的生机与希望。 培养青年演员,传承京剧国粹。天津京剧院的广东会馆成为青年人才实践基地,12年演出400多场,培养50多位平均年龄27岁的优秀青年演员。国家京剧院也大胆启用青年演员担纲主要角色,青春版《杨门女将》演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这些青年演员在舞台上的历练,让传统老戏焕发新生。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剧院长期不遗余力的投入,正是这种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使得京剧人才梯队不断完备,“出人出戏”的良好局面得以持续。青年演员们用青春的活力与激情诠释着京剧的经典,培养了青年观众。据悉,目前广东会馆至少有一半观众是中青年。这是京剧艺术未来的希望,也是京剧艺术赓续传承的理想状态。 创新传播手段,弘扬京剧国粹。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新技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全新机遇。天津京剧院青年演员闫文倩注册短视频账号,通过剪辑排练花絮、分享彩妆剧照、讲解戏曲妆容等方式,吸引了众多年轻粉丝。用符合当下年轻人喜好的方式推广京剧,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京剧,从而扩大京剧的影响力。此外,线上传播手段的创新目的是吸引人们走进剧场,实现与演员面对面的观演互动,促进二次传播,进一步拉近京剧与观众的距离,让京剧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普及京剧知识,理解国粹内涵。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郭梅多年致力于戏曲科普工作,从收集戏曲网站网址、整理经典曲子唱词,到利用新媒体社交平台介绍戏曲历史和基本常识,如“反串”概念、经典剧目《五女拜寿》的前世今生等。她发布的200余条原创视频,为京剧知识的普及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京剧院团可以在演出前讲解剧情、介绍服装等,帮助观众更好地欣赏京剧,降低观众首次进剧场的门槛。推动京剧院团与博物馆、非遗馆等加强功能融合,也有助于观众深入理解京剧艺术的内涵,全方位提升观众对京剧的认知与感悟。 青年演员在舞台上的精彩演绎,让京剧艺术后继有人;创新传播手段,使京剧在年轻群体中收获更多关注与喜爱;京剧知识的普及,则为京剧培养了更广泛的受众基础。京剧国粹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走向充满光明和希冀的新境界,让“西皮流水”“唱念做打”的独特韵味在岁月长河中经久不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昌盛持续贡献力量。 (章平周)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