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广西壮锦,织出民族文化自信的“绚丽画卷”

纺纱、染色、梳理纱线、投梭打纬、编织花纹……棉纱在织娘手中飞舞,精致的菱形花纹让墨蓝色素布不再单调。壮族织锦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月1日 人民网)

广西壮锦技艺工艺复杂多变,无论是“通经通纬”还是“通经断纬”,都蕴含着先辈们的智慧结晶,每一寸壮锦都凝聚着织娘的心血,熟练的织娘三四天才能织就一米,花纹复杂时一天仅能织出10厘米,真可谓“一寸锦一寸金”。壮锦传承者这种精雕细琢的态度,本身就是对民族文化的敬重与热爱。

在技艺传承上,壮锦传承者不遗余力。传承者改良织锦机,解决传统织锦机在织造大宽面料时的缺陷,从60厘米宽幅改良成120厘米,在保留手工细作的同时提升了壮锦的整体美感。传承者还积极推动壮锦走出厂门,通过展览交流活动,让更多人近距离感受织锦技艺的精髓。“壮锦小课堂”走进当地校园,从幼儿园到初中,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传承的种子;与高校联手开设研学实践工作坊,让大学生们能够亲手触摸这一古老技艺,并将创新思维融入其中。

在创新挑战面前,壮锦传承者展现出非凡担当。面对新式纺织品的冲击和人们对款式要求的提高,壮锦传承者深知,壮锦不能只成为博物馆的展品,而要回归生活,于是传承者推陈出新,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相结合,打造出围巾、包、布偶等产品,还创作了现代中式服饰,不仅在国内畅销,更打开了海外市场,让壮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民族走向世界,让更多人领略到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壮锦非遗技艺“走出国门”,意义深远。壮锦所蕴含的壮族文化元素、独特的审美观念以及精湛的工艺技巧,都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壮锦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它的传承与发展是增强中国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每一幅壮锦都如同“绚丽画卷”,当我们欣赏壮锦技艺时,就是在传承壮族的历史、信仰和生活方式。当看到壮锦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命”、在世界文化舞台熠熠生辉、被国内外更多人所喜爱和认可时,我们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

期待壮锦能够在未来继续传承下去,让民族文化的光芒更加耀眼,让中国文化自信更加坚定。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