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传媒集团主办

【地评线】桂声网评:推进“学分互认”,让更多高校打通教育资源“壁垒”

最近,学分互认、后勤共保、设施共用在湖南省岳麓山大学城高校实施。这意味着,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三所“双一流”高校的学生们,可以跨校选修优质课程,获取多元化的学术营养。

应该看到,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难以接触到其他高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学分互认模式,可以让学生在修习本校开设课程的同时,选修其他院校的课程。本校课程的学分可以被其他学校承认,外校课程的学分可以转换为本校学分。通过学分互认模式,区域内高校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互惠互补、共建共享,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区域一体化发展,这不仅给高校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助于实现协同育人,也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此同时,后勤共保、设施共用,可以让区域内高校的配套资源设施实现应享尽享,这也为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提供了充分保障。

事实上,学分互认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一种较为成熟和普遍的做法,已在欧盟区域以及英、美等国实行多年。早在20世纪90年代,拥有国内领先特色学科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已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通过学分互认实现教学资源互补,弥补各高校学科门类不够全面的短板。2002年,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协议,进行学分互认的探索。近年来,各地多所大学都在探索跨校选修、学分互认的机制道路。据了解,目前深圳市已将优质课程跨校互选、学分互认推广至全市各高校(科研院所)。如今,“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已成为实施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然而,当前各高校学分互认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一些高校优质课程资源稀缺,难以满足本校学生选课需求,也就更无法满足外校学生的需求。此外,课程同质化严重、跨校上课不便等问题,也往往让学分互认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之间在管理机制上尚未形成关于学分互认的统一规则。因此,审慎的制度、课程和评价设计是推进学分互认的前提。高校应做好充分准备,对学分互认实施各个环节进行规划论证,科学系统地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切忌盲目跟风。

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地方建立大学联盟,发挥部属高校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实现区域内高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022年起,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与澳大利亚知名大学麦考瑞大学、昆士兰大学合作,通过课程互认、学分互认方式实施人工智能、药学等专业合作办学项目。推进“学分互认”,让更多高校打通教育资源“壁垒”,多所高校要各取所长、互相扶持,强化互选互认的制度,规范跨校课程选修程序,确保学分互认持续推进。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要集聚优质资源,助力学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学术发展方向。参与学分互认的高校也要通过调研方式了解学生选课需求,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科研成果开发适合学分互认的课程,避免课程开设同质化的问题。此外,各高校还要加强合作交流,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不断提升我区高校学科建设水平,逐步扩大区域影响力。(黄宗跃)

    以上文章只是作者个人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为广西新闻网的文章均系广西新闻网原创作品,版权归广西新闻网所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相关文章

高清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