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头条评论 > 正文

【地评线】桂声网评:《意见》勾勒民生新图景 公平、均衡、普惠如何照进现实?

2025年06月10日 11:36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黄宗跃 编辑:邓子霖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锚定“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目标,为新时代民生建设勾勒出清晰路径。(6月9日 新华社)

曾几何时,灵活就业者穿梭于大街小巷,却难享稳定的医疗养老保障;新业态劳动者奔波在“最后一公里”,职业伤害补偿常成“空白地带”……这些“身份壁垒”背后,是民生公平性的痛点。从全面取消社保参保户籍限制,到将新业态劳动者纳入工伤保险,再到对困难群体实施社保精准代缴……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是简单的“打补丁”,而是从制度层面打破“选择性保障”的旧逻辑。当外卖小哥能在异地报销医疗费,当农村老人能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养老缴费激励,公平的阳光便真正照进了生活,筑牢了社会和谐的根基。

一段时间以来,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乡村孩子“上好学校难”;三甲医院挤满跨省就医的患者,基层医疗“接不住、看不好”;城市社区托育机构鳞次栉比,农村地区“带娃靠老人”成常态……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二元结构”,曾让城乡、区域差距成为民生之痛。不论是推行“常住地服务”模式,让流动人口凭居住证就能给孩子报名入学、在社区享受免费体检,告别“人户分离”的无奈;还是借助数字技术推进高频事项全国通办,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婚姻登记“跨省通办”,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意见》均开出了“组合药方”。当大山里的孩子通过“空中课堂”聆听名校老师授课,当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学校找到归属感,均衡的价值便不再抽象,而是化作了触手可及的获得感。

民生温度,藏在“一老一小”的日常里,落在“柴米油盐”的细节中。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失能老人居家照护缺人缺专业;偏远地区群众看病,“翻山越岭跑县城”仍是现实……这些“硬骨头”,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质量。《意见》精准施策:推进15分钟社区养老服务圈建设,引入专业团队提供居家照护,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养老”;实施县域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让常见病、多发病在乡镇就能解决,减少群众“跨省就医”的奔波……当普惠性服务从“少数人享有”变成“多数人可及”,当民生保障从“解决生存”迈向“守护尊严”,政策的温情便真正触达了人心。

让公平普惠抵达每一个角落,关键在“落地生根”。一方面,要破除“惯性思维”,摒弃“户籍本位”的旧做法,真正把“常住地服务”落到实处,让居住证成为享受公共服务的“钥匙”,而非“门槛”。另一方面,要强化“财力保障”,财政资金向农村、向欠发达地区、向民生短板倾斜,让“好钢用在刀刃上”,比如提高对薄弱地区教育转移支付力度,让乡村教师待遇更有吸引力。此外,还要激发“社会合力”,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普惠托育、社区养老等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共建格局。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从“保障基本”到“品质提升”,从“补齐短板”到“追求均衡”,“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民生建设之路,本质是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之路。当每一个人,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能在民生保障中找到归属感、安全感、尊严感,我们就真正筑牢了共同富裕的根基,让发展成果在“共享”中绽放出最温暖的光芒。(黄宗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