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 > 桂声 > 头条评论 > 正文

基层治理需要更多这样的"身份转换"

2025年06月10日 17:11 来源:广西新闻网 作者:廖予茜 编辑:邓子霖

快递员、外卖员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驿站?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长河街道干部郑文星利用业余时间当了60天外卖骑手,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6月4日 人民日报)

为了搞清楚所建驿站为何冷清、设备使用率为何这么低,这位基层干部脱下西装换上骑手服,利用业余时间当了60天外卖骑手。他跑遍大街小巷的实践过程,也给广大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基层治理课”。

长河街道的案例很有代表性。其建造的“心运力”友好驿站,当初设计时可谓用心良苦,空调、充电桩、医药箱一应俱全,街道干部们满心期待其能成为骑手们的“暖心之家”。可现实却很“骨感”,精心布置的驿站来的骑手少,设备更没几个人用,这种“政府觉得你需要”和“群众真正需要”之间的错位,在基层并不少见。

面对这些困境,郑文星的选择令人钦佩。他不是坐在办公室里抱怨“好心没好报”,而是直接注册成为骑手,在身体力行中体会骑手的需要,从实践中寻找解决的办法。他自费购买装备,给自己定了全面的体验目标,在5个平台跑了330单,骑了约2900公里。在这两个月里,他日均骑行近50公里,最忙时一天要送20多单。他在暴雨中赶过单,在烈日下等过餐,更经历过电动车抛锚、保安冷眼、客户投诉的无助,这种带着问题意识的“沉浸式”体验,比开十场座谈会都管用。

现实中,基层干部时常感叹,说现在的群众工作越来越难做。但难在哪里呢?郑文星的实践给出了答案:难在打破干部工作与群众真实生活的隔膜。郑文星通过亲身体验发现,骑手们送餐时间紧,最迫切的需求不是慢充充电桩,而是即换即走的换电柜;驿站位置不该是“我建你来找”,而应是“你在哪我建哪”,这种认知突破很有启示价值。

相比之下,不少地方的“惠民工程”却存在“三不”现象:不符合实际需求、不方便使用、不解决痛点。比如,某市在公园建的劳动者驿站,开放时间又恰是骑手最忙的午高峰;再如某区设置的外卖车辆专用停车区,距离商家却要步行十分钟。这些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恰恰决定着公共服务能否突破“最后一米”的障碍,真正提升服务效能。

为什么有些干部会陷入“自我感动式服务”的怪圈?究其根源,是调研方式出了问题。现在的干部,获取信息大致有三种途径:听汇报、看材料、走调研。但问题是,前两种信息经过层层过滤,往往失真;而“走马观花”式调研又容易流于形式。

郑文星的做法为基层服务提供了新思路:把自己变成服务对象。这种“翻转体验式”调研,能突破信息茧房,获取最真实的一手资料。就像他自己说的:“只有真正送过外卖,才知道系统派单的逻辑,理解他们为什么宁愿在路边树荫下休息也不去驿站。”

当然,我们在为郑文星点赞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让这种工作方法从个案变成常态?

在基层服务的总思路上,需要建立三种机制。首先是需求发现机制。可以借鉴“政务服务体验官”做法,建立各行业的体验制度,比如城管队员可以体验摊贩生活,社保干部可以模拟老年人办事流程。其次是决策参与机制。在制定涉及特定群体的政策时,要邀请该群体代表全程参与,像深圳有些社区在改造外卖驿站时,就直接请骑手参与设计。最后是效果评估机制。服务设施投入使用后,要建立动态评估制度,根据实际使用情况持续优化,如杭州某街道的“骑手评价二维码”就是很好的尝试。

当前,基层治理面临新形势,群众需求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复杂,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要学会转变工作方法。

一方面,要“身入”更要“心至”。就像郑文星那样,不只是“去看看”,而是“去干干”;另一方面,要“求解”更要“求证”。制定的解决方案要回到实践中检验,避免“闭门造车”。

“坐在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到田间地头全是办法。”这话朴素却深刻。基于60天骑手经验的调研结果,长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对驿站进行了全面改造,把不实用的设施撤掉,增加了电动车维修、换电柜等服务,还打造了“骑手友好服务街”,他们的实践和工作改善,印证了基层治理最忌“隔着玻璃看实情,拿着文件想对策”,只有脚上沾满泥土,心中才能装满民情的政务真理。

郑文星60天的骑手经历启示基层干部,好的群众工作就像煲汤,需要文火慢炖,那些看似费时费力的“笨办法”,往往才是最管用的“真功夫”。希望更多干部能走出办公室,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找到治理的“金钥匙”,让每一项民生服务都能精准对接群众需求,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廖予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更多精彩图集推荐